从启发迈克杰克逊的“太空漫步”到创造Bip小丑的经典形象,法国传奇默剧大师马歇·马叟(Marcel Marceau)对流行文化的影响空前深远。而他年轻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地下战士经历,也如他的艺术一样非凡伟大。 二战时法国被占领期间,马歇通过他善于伪造的天赋以及幽默感,在许多生死攸关的地下抗战任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兄弟们并肩作战,成功从纳粹手里解救了无数孩子,将他们穿过阿尔卑斯山送到瑞士。马歇的英雄行为也感动和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们。
当英国于1939年对德国宣战后不久,Lancashire的家庭主妇Nella开始写日记。49岁的她,担心儿子征募从军后,她要和跋扈的丈夫单独生活。这部获奖戏剧不仅详述她战时的穷困经验,而且披露她的独立意识。在粮食配给和敌机空袭的困境下,Nella 志愿参于战争工作,她觉得很有意义而高兴。
这是Qatsi记录片三部曲的最后一部。Qatsi是美国印第安土著Hopi语,意思是生活。 本片由于受资金困扰,2002年才得以发行,制作时间长达十年,但却没有象前面两部作品Powaqqatsi (1988)和Koyaanisqatsi (1983) 那样广受好评。 音乐仍然由Philip Glass操刀,马友友则在此片中担任大提琴独奏。 著名影评人ROGER EBERT说: “I have problems with "Naqoyqatsi" as a film, but as a music video it''s rather remarkable." (“Naqoyqatsi作为一部影片有不少问题,作为MTV倒相当出色。") 1983年,受IRS(Institute of Regional Study)委托,导演雷吉奥拍出了一部非叙事性的电视片,在这基础上,Qatsi系列第一部惊世之作《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应运而生。在得到了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人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之后,《失衡生活》在当时形成了轰动性的效果。5年以后,Qatsi系列第二部《变形生活》(Powaqqatsi)诞生,尽管没有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取得大的突破,但也不失为水准之作。 《战争生活》的诞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尽管《失衡的生活》与《变形的生活》都取得了相当好的评价,但在拍摄期间,导演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派拉蒙公司已经为前两部电影发行了DVD,但是雷吉奥仍然坚持收回版权,让想要购买DVD的影迷单独与他联系,单价150美金,作为对第三部影片拍摄费用的支持。最后在米拉迈克斯公司的支持下,由著名导演斯蒂芬·索德伯格(《性、谎言、录像带》,《毒品网络》,《永不妥协》)出任执行制片,历经10余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 电影里充满着那些似乎无意剪接到一起的镜头,一会是冲天的原子弹,一会是变色的散发出奇异目光的多利羊,以及飘忽来去的世界地图,股票市场,数字,和人的游行……然后接着来了警察,以及挥舞的棍棒,长长的有刀的枪,还有飞过的子弹的呼啸……镜头一转,我们又看到了拳击手的攻击和倒下,本•拉登和胡子,还有变形的电脑,不停的毫无意义的争吵。接着还有什么?流动着噪音的和没有声音的阅兵,徐徐而进的汽车,布什,轮盘赌,云霄飞车,快餐,速度,网络……最后留下的是死亡,爆炸,而那些优雅环境里的键盘和字母在飞舞,汽车来了,光线亮了,车灯射过来,有人在哭泣……
曾经,史蒂芬(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饰)亦是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理想参军踏上了战场,然而,知道真正的身处于炮火之中时,史蒂芬才发现,战争,无论对于己方还是敌人,都是一场惨无人道的酷刑。史蒂夫幸运的成为了战场上的幸存者,返回了家乡,没想到这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史蒂芬决定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史蒂芬有两个孩子,在孩子们眼中,浴战火而重生的父亲显然就是英雄的典范,可是史蒂芬却想向孩子们揭开战争的残酷本质。两个孩子在一颗大树上建造了一间树屋作为秘密基地,没想到这间树屋却成为了另一场战争的导火索。
伯迪(马修·莫迪恩 Matthew Modine 饰)是个从小活在幻想中的孩子,他一直向往鸟的生活,羡慕他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自己也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翅膀,幻想有朝一日飞上天空。越战爆发打断少年美梦。战场上残忍的一幕幕让内心脆弱的伯迪受到极大刺激,终于失去理智,成为现实意义中的“精神病人”,被送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从不说话,每天以鸟的姿态蹲着,以鸟的方式吃东西,在牢笼里望着一方小小的蓝天向往飞翔。为了治疗伯迪,医院找来他的儿时好友艾尔(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希望他能引导伯迪重新和人交流。艾尔用大量共同回忆开启伯迪的心智,也认识到对伯迪来说只有飞翔的梦想是永恒的…… 本片根据威廉 ·霍顿发表于1978年的小说改编而成,曾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本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登陆的美军攻破德军防线为背景,导演以令人感动的场面把美军从南部攻到北部期间所引发的一些意大利民间故事编成一部有连贯性的社会写实的电影,画面上的真实感,给予人们非常大的冲击,创下了意大利电影的新潮流…… 大师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后一部是《德意志零年》。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罗西里尼几乎不使用剧本,并明确拒绝使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职业演员。影片由6个小故事组成,背景是二战后期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后攻破德军防线,从南部向北部进攻期间引发的一些民间小故事。罗西里尼在摄影机前重现了美国大兵,游击队员、修道士,妓女,以及普通平民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的真实遭遇,影片穿插了很多真实的战争镜头,令观众感同身受。
一个美国大兵在欧洲的疯狂冒险
一部关于个人力量与体系力量抗争一败涂地的电影,一部关于正义和良心与僵化和制度抗争终有一天会取得胜利的电影,正义不是时刻会到来,然而选择却时刻都在发生,一个人可以为心中的信念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决定了他眼中最完美的正义。
本剧是1959年同名电影的重拍版,于德国时间2008年09月29日晚在Pro7电视台首播。基本剧情与老电影版相同。 故事发生在1945年04月的纳粹德国。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刻,几个以满或者即将16岁的德国少年被应征入伍。由于纳粹成功的洗脑教育,这些少年满怀着保卫祖国的热情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德国军队。最后他们被派去守卫位于家乡小镇的一座桥。本应该领导这些少年的军士长却第一个逃走,被宪兵击毙。少年们拒绝了闻讯赶来的女教师和父母的劝说,从被遗弃的军营里搬来一些能用的装备,在桥边一点点搭建起了火力点。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逃走的将军在过桥时的所谓命令。 几天后,少年们成功地阻击了一只美军的先头部队的前进势头。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就在少年们用生命履行自己的任务时,一只德国工兵队却奉命来炸毁这座桥。少年们一个个阵亡,最后只有两个人从火力点里撤退。但是在桥上,幸存的少年们与工兵起了争执,一个少年被撤退的工兵击毙。最后幸存的少年在冒死赶来的女教师的陪同下,目睹美军的进驻。至少他还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