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北京西南的古镇长辛店,年轻贫寒的机车厂工人康本善梦想“当大工匠,修最难的机器,造最好的火车”。在党组织的引导下,他与王冉秋、王森、吴世驹等进步分子一起团结工人力量成立工人俱乐部、护送罢工捐款、保护技术骨干、反抗日军侵略、抓捕国民党特务等,并在与各派反动势力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建国后,他与王冉秋作为二七机车厂的工程师伉俪,为新型机车研制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了真正的“大工匠”。
干了一辈子刑警的刘玉生被任命为见义勇为基金会的秘书长,初到基金会的他对工作多少有些不适应。因耳闻目睹了一些见义勇为的英雄们因为被救者的懦弱和社会保护机构的不完善而饱受冤屈时,他决定为见义勇为基金会聘请律师,著名律师王羽佳的毛遂自荐,记者苏丽丽的挺身而出更让刘玉生对基金会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但在现实生活中,见义勇为的成本是很高的,一旦被人讹上,这个成本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一个中学生在街上救助一个晕倒的老人,反被老人的亲属讹诈,刘玉生主导了这个事件在社会上的讨论,在舆论上和法律上,对这类见义勇为行为给予了支持,使得人们那颗愿意帮助人的心得到了慰藉。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社会空气得以净化,见义勇为基金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刘玉生对这份职责也有了全新的认识。